7月30日晚間,台北信義威秀地下停車場,一位25歲的年輕女子,遭前男友割喉身亡。這不是驚悚電影,而是血淋淋的現實悲劇。她不是沒有求助——申請過保護令,也在社群上發文求救,甚至前一晚,還有人留言提醒報警。然而悲劇最終還是發生了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這起恐怖情殺值得我們深刻反思:
這不只是制度資源來不及介入的遺憾,更是親密關係變質後,愛走向毀滅的可怕證明。當「愛你不成,就讓你永遠消失」成為行動,這樣的「愛」早已不是愛,而是毀滅性的控制。恐怖情人,不該再被浪漫化;情緒失控,也不該再以「我有憂鬱症」當藉口。她在被奪走生命之前,其實曾無數次喊出「怕」的脆弱與無助,但她的求救聲音,終究沒能換來安全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公權力介入是起點,不是終點
家庭暴力案件因雙方關係緊密,防治工作挑戰極大。我國透過法律與跨專業網絡團隊,協力提供整合性服務、建立安全計畫、協助被害人改變生活模式,才有機會減少後續危害。然而當保護令核發下來時,往往不是最安全的時刻,反而是危機最容易升高的時候。在此階段,網絡團隊必須檢視並落實安全計畫,必要時啟動強力刑事介入,才能真正保護被害人。
同時因應世代變遷,網絡團隊應持續滾動檢討工作策略,掌握新世代的危險因子,強化保護機制。但當前保護性社工人力不足、流動率高,導致案量沉重、服務壓力大,亟需政策面正視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這不只是保護令的失靈,更是情感教育的缺席。一次次的情殺新聞,背後總是同樣的悲劇:
• 「不甘心」演變成「我不准你活」
• 「愛你」變成「我要控制你」
• 「拒絕」被當作挑釁
• 「分手」成了判死
或許我們更該早一點、更勇敢地告訴每一個我們愛的孩子:
❤️ 愛不是支配
❤️ 拒絕不是挑釁
❤️ 分手不該成為判死
❤️ 情緒崩潰不代表你能毀滅別人
❤️ 真正的愛,應該讓人更完整,而不是讓人失去一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