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1
時事評論
2
匿名承諾的吸引與風險:從臺大校園事件談跨境詐騙的心理機制3

匿名承諾的吸引與風險:從臺大校園事件談跨境詐騙的心理機制

[專欄 / 時事評論]

近日臺灣大學校園內流傳一則匿名貼文:一名學生聲稱若未放兩天颱風假,將請全校雞排與珍珠奶茶。颱風假並未到來,但傅鐘前卻聚集了大量期待落空的學生。這起看似輕鬆的校園玩笑,再次提醒我們大眾對「匿名承諾」的防備,始終脆弱。

在警界多年,我們見過太多案件的開端,其邏輯與此次事件驚人相似:一句讓人心動的保證、一則無法查證的貼文、一個來路不明卻令人期待的「機會」。臺大的事件最終只是玩笑;但在跨境詐騙中,相同的心理機制,往往導向真實傷害。

匿名承諾如何成為陷阱:從玩笑到犯罪的共同心理模式
協會於近期影片中呈現跨境詐騙的典型流程,從誘引到控制,其每一步都精準掌握人性中的「期待」與「便利」心理,而這正與校園事件的吸引邏輯如出一轍。

1. 引誘:以誘人條件降低戒心
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上充斥著宣稱高薪、包吃住、免經驗、免費出國的工作資訊。這些看似便捷的「機會」,正是詐騙集團吸引目標的第一步。
2. 加速:以快速流程阻斷查證
多數受害者僅在簡短對話後就「獲得錄取」。而詐騙集團的目的,正是讓求職者在未充分查證前,迅速做出決定。
3. 控制:抵達海外後即喪失自由
一旦受害者落地,護照被收走、行動受限制,並被迫從事投資詐騙客服、人頭戶等非法工作,此時所有承諾都已不復存在。
4. 囚困:以債務與威脅形成長期束縛
許多受害者被強迫背負「住宿費」「管理費」「逃亡費」等虛構費用,使其難以離開。此階段往往伴隨暴力、恐嚇與心理壓力。

這一連串的過程,都建立在「讓人相信美好且匿名的承諾」之上,與校園玩笑的心理起點並無差異。

網路零信任原則:現代社會的必要防線
資安領域中的「零信任」概念強調——任何未經查證的資訊皆不應被預設為可信。對一般民眾而言,這並非要求悲觀,而是提醒:在面對看似有利的承諾時,應先求查證,再做判斷。以下三項原則,為協會建議的日常自我防護基礎:

一、不明身份資訊不應輕信
網路上的頭像、職稱與背景皆可輕易偽造。越是看似「完美」,越應提高警覺。
二、過度優惠的條件需特別注意
高薪、免經驗、包吃住等條件本質上不符合市場常態,多半具備誘引性風險。
三、涉及海外工作時更需查證
缺乏正式合約、流程模糊、資訊來源不明,即有相當高的犯罪風險。

第一線的真實聲音:為何警界持續示警
在日常偵辦中,我們聽過無數受害者的證詞:「說是做工程,結果一下飛機護照就被收走。」「房門被反鎖,連使用手機都需看對方臉色。」這些描述並非誇張,而是被害人在審訊室裡真實流下的恐懼。跨境詐騙之所以成功,不在於犯罪手法複雜,而在於它利用了人們對匿名承諾的「想相信」。

求職與海外工作的三項必要查核
在面對任何以高薪、出國、免經驗為主軸的招募訊息時,請務必進行以下確認:
1. 公司是否存在合法登記?
2. 是否提供白紙黑字且可查證的正式合約?
3. 若涉及出國,是否具備合法工作簽證?
這三道檢查,是避免落入跨境詐騙的最基本防線。

不是所有機會都值得代價
高薪並非沒有,但不應以自由或人生為交換。匿名承諾之所以有吸引力,是因為它總是迎合期待;而期待若未經查證,便可能成為代價高昂的陷阱。協會的使命,是讓更多人理解風險、看見真相,並在每一次選擇前擁有判斷的能力

▼  這支影片解析更嚴重、也更真實的案例:《偏門工作:高薪誘惑與人肉市場的陷阱》

【公告】我們需要你的力量

支持臺灣警政發展協會,您可以:

追蹤協會FB粉專 訂閱協會YouTube

本網站利用 Cookie 來執行網站服務並改善您與我們的互動。若您同意我們放置相關 Cookie 資料,繼續瀏覽讓本網站繼續為您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