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辦公室,理事長和幾位大隊長一如往常,邊吃著餐盒,邊聊起過往的辦案經歷。話題不知不覺轉到人質事件中,那些關鍵時刻所展現的談判智慧與技巧。
他們談起那起震驚社會的桃園歹徒挾持事件,當時署長第一時間趕赴現場,親自坐鎮指揮,這在台灣治安史上極為罕見——「署長親自與歹徒談判」。警方將人質安全視為最高原則,透過冷靜、專業、耐心的溝通,最終未發一槍一彈,便成功讓所有人質平安獲釋,回顧那一刻,理事長感觸良多:一場成功的談判,絕非僥倖,而是由無數細微決策、精準判斷,以及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所堆疊而成。
談判現場氣氛往往緊繃的令人窒息。每一句話、每一個眼神,甚至每一秒的沉默,都可能牽動歹徒的情緒,影響全局,因此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往往比任何武力更重要。談判的核心不是威脅,而是理解與引導;每個歹徒背後,都有恐懼、焦慮與需求,而談判者要做的,是找到那個共同的語言,讓他願意信任、願意回頭。
談判不僅是語言的藝術,更是一場心理的交鋒,沒有標準流程,每一步都必須隨機應變。你永遠無法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,每個決策都必須依賴冷靜的經驗與團隊間的默契,因為談判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,從情報蒐集、戰術佈署,到心理支援、現場控管,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。化解危機,靠的是整個團隊心無旁騖的信任與合作。
最後理事長分享了一個深刻的談判心得:不要認為讓步就是失分。即便雙方立場南轅北轍,仍可能找到共同利益的交集。「談判」是一步步走向理解的過程,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角度與智慧的選擇。
致所有堅守崗位的警察同仁:
感謝你們的智慧、冷靜與勇氣,讓社會更加安全,也讓每一次危機,都有迎向轉機的可能。每一次沉著的斡旋,都是對人民最深的承諾;每一場不見硝煙的戰場,都映照出警察精神最真實的模樣。
在從警的戰場上,談判是場無聲的心理戰,更是一門關於理解人性的藝術
- 2025/11/0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