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1
時事評論
2
當「我覺得對」變成可執行的權利3

當「我覺得對」變成可執行的權利

從公車到捷運的公共情緒失控:私力救濟文化的深層反思

事件回顧:當公共空間成為衝突舞台

案例一:桃園公車暴力事件

一個傍晚,滿載學生的公車上爆發激烈衝突。司機質疑學生投幣不足,另一名學生出面辯護時脫口而出:「你連錢都不會算,這輩子就這樣了。」這句話徹底引爆司機怒火,他追下車揮拳毆打,導致學生口鼻濺血送醫。

案例二:台北捷運博愛座爭議

幾週前捷運博愛座上一位年長者與年輕人因讓座問題發生口角,進而動手推擠。影片在網路瘋傳,輿論迅速分裂成同情年輕人與支持長者的對立陣營。

表面看來,這只是兩起公共運輸中的日常摩擦,但它們為何總以暴力收場?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社會脈絡在推動?

不只是違規,而是「主觀權利的執行」

若將事件簡化為「誰沒禮貌、誰違規」,便忽略了最關鍵的問題:當事人將「我覺得對」的個人直覺,當成了可以立即執行的權利。

三種扭曲的權利認知

1. 長者的「應得懲罰權」
他認定的不只是「應受尊重」,而是基於「博愛座只有老人能坐」的信念,將年輕人的行為視為「可被懲罰的違規」。

2. 司機的「尊嚴捍衛權」
他維護的不只是車上秩序,而是將「職務尊嚴受辱」解讀為動手反擊的正當理由。

3. 年輕人的「自衛保護權」
為同伴出頭時,也將「保護自尊」視為當下言語反擊的合理權利。

換言之,當正規的投訴機制被認為「太慢」或「無效」時,人們便傾向用最直觀的方式——拳頭、推擠、辱罵來回應當下的羞辱。在眾目睽睽之下,情緒被急遽放大,而「私力救濟」帶來的即刻快感,使其顯得合理且有效。

三個相互激化的深層因素

1. 羞辱感的瞬間膨脹效應
在公共場域中,被當眾指責的羞辱感,遠比任何制度程序都來得迫切。旁觀者的目光與手機鏡頭,更將這份難堪無限放大,促使當事人優先以衝動回應,讓理性退居次位。現代社交媒體的即時傳播特性,更加劇了「必須立刻反擊以維護面子」的心理壓力。

2. 對制度的不信任與「效率」落差
當人們認為申訴無法被認真對待,或處理過程漫長無果時,「自己動手」便成為恢復尊嚴最有效率的途徑。這並非全然不信法律,而是制度的即時性與可見成果不足,變相鼓勵了私刑式的反應。許多民眾過往的投訴經驗——石沉大海、程序繁瑣、缺乏後續追蹤更強化了這種「制度無用論」。

3. 文化角色的疊加效應
長者、司機或同儕群體,都背負著社會賦予的特定角色期待。一旦某行為被視為違背角色規範,當事人便更容易感覺自己「有權」糾正。這份權利的合法性,往往來自文化傳統與情緒認同,而非法律條文。台灣社會長期強調的敬老、同儕義氣等價值觀,在極端情境下可能異化為暴力的正當化理由。

桑德爾與羅爾斯的啟示

邁可·桑德爾(Michael Sandel)的正義論

政治哲學家桑德爾指出:正義不能憑個人直覺或抽象原則裁決,而應在公共場域中就良善生活進行道德與哲學討論。當我們將「我覺得對」直接轉化為行動,繞過了公共論辯與理性檢驗,便剝奪了他人被公平對待的機會。

約翰·羅爾斯(John Rawls)的制度優先性

當代重要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主張:正義制度必須優先保障每個人(特別是透過「差別原則」保障最弱勢者)。任何私力救濟或破壞制度的行為,都將使缺乏權力的最弱勢者首當其衝。當公車司機或年長者訴諸暴力時,他們可能以為在捍衛自身權利,實則是在破壞保護所有人(包括更弱勢者)的制度基礎。

兩位哲學家共同提醒:個人直覺必須接受公共理性檢驗,而制度存在是為了防止強者任意支配弱者。

讓「等待制度」比「動手」更有吸引力

強化現場的快速回應機制

交通公司與學校應建立明確的緊急通報流程(如司機專線、車廂廣播協調、即時支援系統),讓當事人能立即求助於可靠的「第三方」,而非訴諸私力,關鍵在於讓求助變得簡單、快速且有效

將情緒管理納入職能訓練

為司機、站務人員、教師提供「降溫技巧」與「危機溝通」的實務演練,目的不是忍氣吞聲,而是在堅守職責的同時,避免情緒升級為暴力衝突。培訓內容應包括:辨識衝突前兆、非暴力溝通技巧、壓力管理策略。

教導年輕人務實的應對步驟

在校園中落實衝突處理教育,包括如何錄影存證、尋找證人、透過正式渠道申訴,而非以言語或暴力立即反擊。讓學生理解:理性應對不是軟弱,而是更聰明的自我保護

確保後續處理的透明度

事件發生後,機構應公開說明處理流程與結果(在保護隱私前提下),讓社會看見制度正在有效運作。當制度能給予「看得見的回應」與「合理的時程」,私刑的誘惑自然降低。建立定期公告機制,如「本月處理爭議案件統計」。

將「我覺得對」放上討論桌,而非化為拳頭

桃園公車與捷運博愛座的衝突令人心痛,不僅因為有人受傷,更因為我們看見越來越多人將直覺當作法律,在現場執行審判。短暫的「立刻見效」或許滿足了個人情緒與面子,但若成為常態,公共空間將被情緒化的私刑所掏空。正如桑德爾所提示:正義需要公共討論來審視,需要制度來保障。

我們該做的,是共同改善制度、深化教育,並將道德對話帶回公共領域。這條路或許比揮出一拳更費時,但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真正還人正義、守護安全的社會。

從私力救濟到公共理性,這是我們這一代必須完成的文明轉型。

【公告】我們需要你的力量

支持臺灣警政發展協會,您可以:

追蹤協會FB粉專 訂閱協會YouTube

本網站利用 Cookie 來執行網站服務並改善您與我們的互動。若您同意我們放置相關 Cookie 資料,繼續瀏覽讓本網站繼續為您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