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1
警政相關評論
2
乳癌名醫之死,看見台灣交通與制度的縫隙3

乳癌名醫之死,看見台灣交通與制度的縫隙


在事故發生後,警消與醫療團隊皆第一時間全力投入救援,這不僅考驗他們的專業能力,更是對人身心的極限挑戰。我們清楚了解現場每一次的靈機應變,背後都仰賴著經年累月的訓練。同時我們也更清楚一場事故的發生,從來不是「剛好」而已,它背後往往隱藏著制度的斷裂,甚至是管理的疲乏,而在本次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幾個關鍵問題如下。

關鍵問題

  • 基層交通執法壓力大、資源長期不足
現行交通警察系統面臨嚴重的人力吃緊,以及勤務繁重問題,導致基層難以投入預防性執法或主動管理。因此在事故發生後介入處理,是種常態性問題。這樣的惡性循環,讓「預防」成為理想,「反應」成為常態,既缺乏效率,更無法保障民眾道路安全。
  • 事故調查與數據整合機制薄弱
目前在事故發生後,調查的流程往往缺乏標準化與透明度,也缺乏縱向累積的數據資料,使得我們無法以古鑑今,有系統地學習與修正。更遑論是建立預警系統,亦是識別高風險熱點。
  • 路權模糊、文化混亂
在台灣道路使用方面,權利義務不清、尊重不足是普遍的問題。大眾運輸、汽機車與行人之間的互動經常陷入灰色地帶,法律規範與實務文化落差極大,讓人們所適從。
  • 駕駛素養教育不足
現行駕訓制度雖然強調技術訓練,卻對於「風險意識」、「路上倫理」、「同理他人」等面向著墨不足。然而這些駕駛素養恰是決定交通秩序,鞏固通行安全最重要的因素。

從制度出發,如何塑造我們需要的安全 ?

在個人從警經驗中我深刻體認到:「我們不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,而是缺乏足夠的資源與制度支持,讓我們能真正的去解決它。」然而若我們可以做到下列四點,相信無論是第一線同仁的值勤難度,或是道路交通事故,皆可以顯著的下降。
  1.  強化基層警力,並設立專責單位
    讓執法人員能從日常庶務中釋放,真正投入在風險熱區的巡檢、教育和預防工作。

  2. 導入數據化與事前預警機制
    從事故資料中識別高風險模式與地點,透過機器學習等技術,進行主動式防範與設計規劃,完善交通設計。

  3. 建立橫向通報與透明調查機制
    讓事故調查不只是責任歸屬的程序,更是學習與改善的最佳工具,讓每一次不幸成為借鏡

  4. 全面改革駕訓內容,提升心理素養訓練
    讓駕駛不僅「會開車」,更懂得「人車安全共處」;進一步體認交通共善(Common Good)的重要性,這才是真正安全文化的起點。


讓安全不再仰賴運氣

這場事故再次提醒我們:交通安全不能只是靠運氣來維繫。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制度架構,從教育、執法、設計、文化深入各層面,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交通安全網。

最後,感謝每一位在道路上默默守護的警察、醫護、基層公務員,也向那些仍在制度夾縫中,仍舊選擇堅守崗位的同仁們致敬。

希望有一天行走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,將不懼於交通風險,都能「平安上路,安全回家」。

本網站利用 Cookie 來執行網站服務並改善您與我們的互動。若您同意我們放置相關 Cookie 資料,繼續瀏覽讓本網站繼續為您服務。